前两天,妻子从街上回来,告诉我,听说,陆维钢先生去世了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感到很突然。不敢相信。虽然有两年左右时间没有联系过,但印象中,他的身体一直是非常好的。我托同学打听一下,消息是否属实。结果,得到回复,老陆确实去世了。
我一直想去看看老陆,但一拖再拖,认为随便什么时候去都可以,反正路又不远。想不到,老陆突然走了,没有机会再去看他了。这是非常遗憾的。
我和老陆在生活同一小镇上,他是小镇上的名人,最初,我认识他,他不认识我。直到2005年,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前,不记得具体的情况,他是如何知道我的,然后,就来找我聊天,告诉我,吴江秋鲈诗社要搞一次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征稿,让我写诗投稿。老陆是秋鲈诗社的首批社员,我当时不知道吴江有这个诗社,也没有人可以交流。此后,我和老陆渐渐熟悉起来,经常聊天,当然,聊的内容主要是诗词,有时,也会听他谈谈莘塔以及与他有关的旧人旧事。
(相关资料图)
多年前夏日的某一天下午,又去老陆家。 老陆正坐在村活动室的墙门间里看书,见我来,便招呼我坐下。墙门间里凉风习习。 我告诉他想写点莘塔的文章,主要想挖掘一点莘塔的史料,觉得很有意义的。这项工作,好像只有镇志办的徐老师搜集了不少资料,但我与他联系不太多。我想,可以先从老街写去,老街人物、老街商号、老街旧事等等。以前零星写过,不久前也写了两篇《莘塔老街》和《老街人物》。还想写一写莘塔凌家。凌家是分湖三大家族之一。写老街必须写凌家,凌家对于莘塔是很重要的。我准备写一篇《莘塔凌家》,还需要进一步了解。
老陆忽然说,莘塔灯谜会值得一写。灯谜会之事,是老陆的父亲告诉他的。
图为2020年8月,分湖诗社社长张舫澜(左2)等拜访陆维钢(右2)先生
老陆说,莘塔的灯谜会是从何时开始的,现在无法考证了。灯谜活动从每年的正月十五开始,至正月十八结束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莘塔的灯谜会盛极一时。举办地点在市河西岸朝南数第三家京货店(即棉布店),单开间门面,是凌家开的。灯谜活动是凌氏家族共同组织的,费用共同承担,而以凌元培(发茂油坊、北发茂米行、南茂昌腌鲜等商店的店主)为主要组织者,出资也最多。京货店只提供场地,不需承担费用。 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。每年正月十二,各地猜谜的船只已陆续来到莘塔了,主要是想找一个位置较好的河埠停泊。来猜谜的均为年纪较大的文人雅士,船上都带有年纪较轻的助手。船停妥后,便到指定地点签到,灯谜会组织者便会热情接待,并妥当安排。
某年,有一老者不便上岸,主办者便派人送来茶水、点心等,并派人登船拜访、闲聊。据说,老者并未参加猜谜,只是来 看看,体验一下灯谜会的盛况。 不算很长的莘塔市河,正月半前后停满了船只。 京货店好几天前便打烊,开始布置灯谜会现场,正月半正式开始。店里的前半间挂灯谜,后半间放几张桌子,接待猜谜的文人。猜谜者将谜底放在一个信封里呈给主办者,如猜中,便放鞭炮表示祝贺。 猜谜活动奖项很多,约有两三百名中奖者。主办方有一条规定,莘塔本镇的猜谜者不得获取一至四等奖,只能参加五等奖以下的猜谜,以此吸引外地来宾,也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之意。一等奖谜面挂在店中央,下面放奖品,是一套从大到小的搪瓷盆,最大的像浴缸一样,最小的是小孩子吃饭的小盆子,约有二十四只之多,老陆说,按现在的价格可能有三千元左右。二等奖奖品为印花被单、枕套四件。一直四等奖获得者,由主办方免费宴请,在凌家开的饭店里大摆筵席,极为隆重。
老陆还记得某年的一等奖谜面是:隔壁穷人逢大雪,呼来小憩喝姜汤(打本地俗语两句);二等奖谜面:婆媳粗麻重孝(打三言俗语)。结果,一等奖被一陶庄人所得,谜底是:贫邻碰冷,歇立喝辣。二等奖谜面被一黎里人猜中,谜底是:无工夫(即没有公公、丈夫)。这两条谜语都是地方俗语,可谓别具匠心。
老陆告诉我,当时他还小,没有亲眼见过猜谜活动的场面。猜谜活动大约抗战爆发后终止,自此不再恢复。 老陆说,莘塔的灯谜会,如有人记录下来,是很有意义的。
老陆的书法是闻名遐迩的,是我们小镇上最有名的书法家,大街上的标语、大会的横幅、单位的牌子,几乎都出自他的手笔。逢年过节,或人家办喜事,很多人都要请他写对联。
老陆还是小镇第一任文化站站长。他喜欢苏州评弹,他说,写过不少弹词开篇。小镇上有一家书场,经常有苏州、吴江的评弹演员来演出。于是,他认识了一些说书先生。其中,有吴江评弹团的戚嘉萍。
2020年8月,偶然看到吴江通上去年的一组清明忆故人文章,其中有一篇是写戚嘉萍的。文章说,戚嘉萍从小喜欢听书学艺,尤其对评弹唱腔精益求精,一生留下了《公事公办》《山高路远》《营业时间》等经典佳作。28岁师从周剑萍学习《林子文》《十美图》,后又得评弹艺术大师、师爷张鉴庭亲自指导点拨,就唱腔、口劲、力度、吐字等方面的言传身教,形成了张派独特的风格。1959年,加入吴江评弹团,1961年任吴江评弹团团长。2009年去世。戚嘉萍,原名戚四海,字浩,曾用名戚志甬。吴江盛泽人,祖籍绍兴。
陆维钢先生说,戚嘉萍最早在六十年代来莘塔,初次见面时,戚嘉萍问老陆尊姓大名,老陆答道:我姓陆,叫陆家富。戚嘉萍闻后,大加赞叹。此事在吴江评弹团传为美谈。老陆说,戚嘉萍曾多次来莘塔找他,后来,曾在盛泽东方丝绸市场见过面,不久即下世。
在另一篇题为《追溯吴江评弹的前尘往事》中也提到戚嘉萍:
作为1961年吴江评弹团成立时的元老之一,戚嘉萍是吴江评弹界的翘楚。他年幼时就喜欢听书,尤爱评弹的唱腔。盛泽当年是书码头之一,戚嘉萍经常边听边学,成了评弹票友。后来他跟着周剑萍学说书,天资聪颖的他只学了三个月,就和师妹徐幼静搭档跑码头了。
2021年3月的一个下午,应同学张红霞之约,去莘塔日间照料中心。日间照料中心是刚开业不久,是原来计生办的房子。从二楼一直到四楼,装了电梯。面积很大,有看电视、喝茶、看书、下棋、打牌、跳舞等地方。张红霞是中心负责人。她让我联系陆维钢先生,请他写点诗。一起喝茶的还有两位,都不熟悉。
老陆谈了一些旧事。他说,现在每月领2500元。社保局发的。够了,用不完的。老陆今年虚岁九十岁了。很开朗,思维很清晰。依然声音洪亮。他说获了一个全国性的一等奖,可以到杭州旅游。但后来主办方听说已超过八十岁,就没有下文了。老陆投了一首《登月遐想》,诗曰:“背月鸿基探大荒,天风轻扑樨香。牛郎兴许同开发,半种仙桃半种粮。”转结写得极好,有新意。
我们一起聊天的一位,闲聊时说,老陆是莘塔的文人,莘塔的祝枝山。
想不到,这是我和老陆的最后一次聊天。
老陆喜欢写诗,也喜欢写字,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,诗第一,字第二,也就是说,他觉得,他的诗比他的字更好。我当时听了,没有说什么,但心里是表示认可的。只是一般人,特别是小镇上的人,懂旧体诗者不多,所以,在本地,他的诗名被书名所掩。
正因为小镇上懂诗词者不多,因此,老陆似乎把我当作知音的。每次到他家里去,他总要拿出一个练习本来,把他最近写的新诗给我看。有些他自己觉得写得满意的诗,他会读给我听,并且,还要做一些解释。
老陆的诗确实写得好,尤其是他写新农村景象的诗作,非常漂亮。
这两年,因为与老陆没有什么联系,所以不知道他又写了些什么。莘塔失去了一个诗人,而对我来说,是失去了一位好老师。我想,老陆去了天堂,他一定还会继续写诗的。因为他喜欢写诗,诗对他太重要了。他还要做一个诗人。
他的诗还活着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中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